中国的节日,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节日,一类是新节日。每年,中秋节和国庆节距离都很近,有的年份里,甚至重合为同一天。所以,往往连称“双节”。这两个节日,正是传统节日和新节日的典型代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说全部是节气的简易标记。春节记立春,元宵节记雨水,二月二记惊蛰,三月三记清明,端午节记夏至,六月六记大暑,七月七记白露,中秋节记秋分,十月初一记立冬,腊月初八记小寒,腊月二十三小年,则是大寒的标志。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中国的节日,产生于农业社会,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重大节日的庆祝,在其本质上,是一个农业生产阶段的开始或结束。
一年节日中,有四个被称作“佳节”,即新春佳节、元宵佳节、端午佳节、中秋佳节,“佳”的含义,不是最好,而是最重要。其中,春节和元宵,是播种的节日,端午和中秋,是收获的节日。端午龙舟竞渡,以粽子投江,通常说法是纪念屈原,其实是早稻收获,向河神献祭。龙舟竞渡,再现河神之身。门上插柳枝艾草,据笔者考证,是后羿射日的遗存,意为抗旱保丰收。端午,是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丰收节,中秋,则承载着北方人民对丰收的祈愿和欣喜。
端午的标志意象是太阳。端午,又称端阳,意即正午时分太阳正在天顶。中秋则献出一年最美的月亮。中国自古以来,即有中秋祭月的习俗。笔者老家山西,祭品香烛月饼之外,很重要的是瓜果梨桃,秋天刚刚收获的鲜食。
中国人把欢度节日,叫“过节”,节虽好,终要过。中秋也一样。两宋第一词家辛弃疾,正有一首“过中秋”的天才词作。全文为: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在此显出了天才的科学思辩能力,不仅用排除法,否定了月亮落于海底,月中有玉殿琼楼、嫦娥、玉兔、蟾蜍的传说,而且推测出“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送月,不是送到海底,而是送到另一世界,这边落、那边升。虽然肯定不知道万有引力,但辛弃疾发出“飞镜无根谁系”的天问,对李白“瑶台镜”“白玉盘”,苏东坡“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产生质疑。从民间到庙堂,中国的中秋之月,既是对月怀人、素娥轻舞,天上不胜寒,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给整个地球带来夜之光明的天体,日升月恒,美好的生活从古流到今。
新节日,则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的。传统节日,其核心指向在于粮食生产,是物质生活层面。新节日,更重政治内涵,发挥着国家治理和人文社会功能。所记录的,不是自然的节气,而是重大事件发生的节点。国庆节自不必言,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10月1日,成了全体中国人普天同庆的日子。大家庆祝的,是一个新政权的诞生,更庆祝自1840年以来,内忧外患的苦难一去不复返。这是中国梦的初步实现,是走向伟大复兴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