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打野”才能让“野趣”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曹灿辉
正值山花烂漫时节,多地掀起了一股“打野”热潮。所谓“打野”,即挖野菜。在当地社交平台上,“打野攻略”“寻鲜地图”层出不穷,探寻野趣成为一种新兴社交方式。然而,本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却因部分人的野蛮采摘逐渐变味。鲜嫩的鱼腥草被成片地连根拔起,刚冒头的春笋被“掘地三尺”挖了出来,甚至有游客将农户种植的名贵中药材当作野菜挖走……
野蛮采摘行为不仅让山野布满生态伤痕,更将法律红线与道德准则抛诸脑后。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采挖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可能导致某些珍稀植物的消失。另外,误采滥挖损害了村民的利益,激化了矛盾冲突。部分参与者缺乏对自然环境和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过度追求个人的野趣体验,忽视了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过度“打野”也可能引发法律问题。在他人承包地、菜园等私人区域“打野”,会侵犯他人财产权,需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时还可能构成盗窃罪或故意毁坏财物罪。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法律规定的禁采区域“打野”,属于违法行为,可能面临罚款、行政拘留甚至刑事责任。随意采摘或破坏珍稀植物,也可能触犯刑法。
“打野”需文明,莫让“野趣”变“野劫”。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打野”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如设置警示标牌、划定采摘区域等。同时,加强对“打野”行为的监管,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媒体和社交平台应加强对文明“打野”的宣传,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打野”观念,如文明采摘、保护生态、尊重产权等,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开展生态保护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对于市民来说,在享受自然带来的娱乐同时,也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应避免过度采摘,尽量选择可再生的野菜,同时,要尊重村民的劳动成果,避免误采村民种植的农作物和中药材。
真正的野趣不在于掠夺占有,而在与自然对话中领悟生命真谛。文明“打野”才能让“野趣”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共同携手,让“打野”成为一种文明、环保、和谐的社交方式,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