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木等村,稻田、村居与道路交织,绘就一幅和美的乡村画卷。周梁 摄

木等村荷花池一角,民居清新雅致。邓建青 摄

村民创办的桑葚酒厂在当地小有名气。邓建青 摄

木等村主干道完成黑底化,使进村的道路更加平整美观。邓建青 摄

干净整洁的便民公厕。周梁 摄
驱车从茂名市区出发,30分钟便可抵达电白区七迳镇木等村。
在市民大道路旁,木等村的牌坊醒目矗立。沿着主干道走进去,村内黑底化路面洁净平整,农家小院清新雅致,创意墙绘色彩斑斓,连片的黄灿灿稻田与荔枝龙眼林沿路铺展——这幅充满诗情画意与生机活力的乡村图景,正是木等村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下实现蝶变的生动写照。
在“百千万工程”的促进下,木等村主动夯实内功,大抓人居环境提升和基础设施提质。如今,这个普通村落,又迎着茂名新城的建设东风,酝酿着一份产业兴、环境美、治理优、前景阔的亮眼答卷。
●南方日报记者 周梁
美面子
村容村貌“污点”变“亮点”
走进木等村,最直观的感受是干净。宽阔的村道上,几乎看不到垃圾,村民的房前屋后,也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可谁能想到,数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垃圾就堆在路边,苍蝇蚊子嗡嗡乱飞,现在大变样!”村民谢海成指着村头的垃圾压缩回收站,语气里带着自豪。
琉璃瓦、大黄墙,这座不起眼的设施,是木等村垃圾“日产日清”的关键枢纽。木等村党支部书记谢水平说:“村里设置了8名专职保洁员,每日穿梭于6条自然村,确保生活垃圾不落地、不过夜。”
在木等村委会旁,有个小水塘,四周被村屋环绕。“以前这水塘根本没人管,每年夏天,臭气熏天、蚊虫扎堆,我们附近住户都不敢开窗。”住在水塘边的陈姨回忆起过去,不禁皱起眉头。
为解决这一难题,木等村委会没少下功夫。他们整合土地、清理淤泥、植树添绿,还建设了步道。通过组合拳治理,昔日“臭水塘”焕然一新,成了“好心湖”。
如今,“好心湖”一汪碧水被木桥栈道隔开,一边是翠绿连片的荷花塘,另一边是开阔水面。微风吹过,荷叶摇曳、波光粼粼,美不胜收。再往里走,村文化屋、篮球场依次映入眼帘,这些设施串联在一起,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更让村民和外来游客交口称赞的是村里的“厕所革命”。全村577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7座标准化公厕分布在村中广场、公园等人流密集地。
“每个广场都有厕所,干净没异味,平常跳广场舞或者带孙子来玩,方便多了!”陈阿姨带着小孙子在好心湖公园散步时,笑着对记者说。
谢水平介绍,自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木等村共清理垃圾82吨,整治沟渠3.7公里,拆除危旧违建37处。这些曾经的“脏乱差”痛点,如今都变成了村庄的亮点。曾经不起眼的“方寸之地”,已成功变身乡村“颜值担当”,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日子也越过越舒心。
强里子
产业新枝破土生长
环境是乡村的“面子”,产业则是支撑发展的“里子”。茂名市木等村在“百千万工程”的牵引下,以务实举措唤醒沉睡资源,培育多元业态,产业新枝正于乡土深处悄然萌发、稳健生长。
盘活闲置资源成为木等村振兴的起点。村内废弃的原木等小学校舍不再沉寂,茂名高新区生命大健康产业成果转化孵化中心(科技小院)为其注入全新使命。
该中心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开园运营,占地约1500平方米,划分出成果展示、小微实验与初创企业孵化等功能区。作为“红色科技先锋”党建品牌的核心项目,其探索“党建红”引领“科技蓝”的融合路径,正着手与省农科院合作,规划引导村民利用林下空间种植牛大力、广藿香等岭南道地药材,为传统林地经济开辟高附加值新赛道。
特色品牌引领,集群效应初显。退伍军人谢伟强创办的桑葚酒厂已在当地打响名号。在村党支部协调下,酒厂灌装厂房、仓库、文化展厅依次落成,生产规模颇有成效,其酿造的核心产品桑葚酒已成为小有名气的“木等特产”。
乘着茂名新城东风,木等村依托周边丰茂林地与紧邻市民公园的区位优势,精准布局休闲产业。
葡萄采摘园、特色农家乐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快速形成集亲子游乐、企业团建、网红打卡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休闲集群,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百余个,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老树嫁接新技,电商拓宽出路。作为传统荔枝产区,木等村积极推动品种更新升级。谢水平带头钻研嫁接技术,组织村民将1300余株树龄较高的黑叶、白蜡荔枝树,逐步改良为市场溢价更高的妃子笑、仙进奉等优质品种。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东风也吹入村庄,吸引多名青年人才返乡,通过短视频引流与直播带货,村里的荔枝、龙眼、沉香等本土农产品开拓线上新销路。
只有将“里子”筑牢做实,乡村振兴的根基才能深植。木等村从盘活闲置空间到科技兴农,从“一产独斗”延伸到“三产融合”,从品种改良到拥抱电商新浪潮,每一步都落于资源禀赋与现实需求之上。
“感谢‘百千万工程’给我们木等村带来的改变,接下来我们会因地制宜,深挖村里资源,为村民培育更丰硕的共富果实。”谢水平说。
■特写
小角落
藏着大民生
下午3时,木等村村口公庙广场,年过五旬的谢姨骑着她的电动保洁车缓缓驶来。她的“战场”,除了清扫沿途的村道落叶,还有分布在木等村主干道旁的公厕。
拧开水龙头,冲刷便池,清理纸篓,拖干地面、擦拭洗手台……谢姨的动作麻利而专注。“村口广场人来人往,公厕使用最频繁,不勤快打扫,味道就藏不住了。”谢姨利落地把公厕垃圾搬上保洁车。
“以前村民来广场跳舞、带孩子玩耍,憋急了只能往家跑,哪像现在,抬脚就能进。”木等村党支部书记谢水平介绍,几年前,村里户厕虽然普及,但公共区域如厕难曾饱受游客和外来客商吐槽。
在“百千万工程”人居环境整治中,村里将“厕所革命”列为重点任务,新建七座外观统一、内部设施完善的公厕,覆盖了主村道和村民活动密集的区域。厕所配套非常齐全,不仅有纸巾、有老人扶手,还配备洗手液。同时,村里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聘用了专职保洁员。谢姨正是首批被聘用的厕所“管家”。
谢姨坦言,刚开始做这份工,许多村民觉得“不体面”。随着公厕带来的便利,当初“不理解”谢姨的那些村民,渐渐改变了看法。
村里的小卖部老板说:“以前一些村民和客商都是厚着脸皮来借地方便,他们不好意思,我们也不自在。现在有了公厕,既干净又卫生,这都得益于村委会的筹划以及保洁员辛勤付出。”
一座小小的公厕,折射出村里治理的精细度与民生的温度,成了木等村文明与便利的无声名片。
谢姨说:“大道理我不懂,就是看着干净整洁的公厕能解决人们日常的‘小烦恼’,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说完,她骑上保洁车,驶向了下一个点。
■相关
小村规
“约”出大变化
干净的村道、绿树掩映的楼房,微风吹来,空气中还有淡淡的花香。
“以前哪有这么漂亮啊!”几名在村头闲聊的村民笑着说,“现在可不一样了,路修好了,树栽上了,墙也刷白了,关键是大家的心气儿都顺了!”
这样和和美美的景象,村民都说,多亏了村里那份大家伙儿一起“约”出来的村规民约。
“要爱国家爱家乡,待人讲礼貌;要自觉维护好房屋周边的环境卫生,集体设施要爱护;红白喜事新办简办,少铺张多文明……”在木等村的宣传栏上,这份用大白话写的村规民约格外醒目。
木等村党支部书记谢水平指着宣传栏介绍,为了定好这份“约”,村干部、驻点干部、党员代表、村民小组长可没少跑腿。
“我们一家家去问,听大家伙儿最关心啥、最烦啥、最希望村里变成啥样。”谢水平说。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把怎么搞好卫生、怎么和睦邻里、怎么爱护公物、怎么树文明新风这些实实在在的想法都提了出来。最后,集思广益,凝聚成了包含社会治安、环境卫生、文明村风、爱护公物四大块、总共18条接地气的“约定”,还专门配套了7条环境清洁卫生制度。
规矩光定下来还不行,得让全村老少爷们都知道、都记住、都认账。
木等村的法子很实在:宣传栏上墙贴出来,微信群聊天天发,宣传单页送到家。“线上线下使劲吆喝!就是要让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记在心里,落在行动上。”谢水平说。
规矩咋执行?联保分组、红黑榜见真章。
自从推行新的村规民约,木等村实行全村分组责任管理,每五户人家结成“责任小分队”,互相监督提醒,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房前屋后谁家“脏乱差”,小组脸上都无光。另外,村里还搞起了环境卫生和文明新风的“红黑榜”,每月一评。
“这招真灵!现在大家搞卫生、讲文明的劲头可足了!”谢水平笑着说。
除了看得见的环境悄然发生变化,看不见的乡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
木等村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由村委会成员和党员以身作则、示范引领,带头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再通过运用积分制度、对村内环境和村风文明进行评比等方式,破除农村陈规陋习,让乡风民风好起来。
这份由村民共同“约”定的村规民约,就像一把无形的梳子,把木等村梳理得井井有条。如今,木等村环境美了、风气正了、人心更齐了。
■走访手记
茂名新城“东风起”
木等村自修内功
“迎风奔跑”
无人机掠过木等村上空,通过屏幕可以看到,村东侧包茂大道北建设正忙,南侧茂名新城核心区轮廓初显。
作为新晋的茂名新城“后花园”,木等村似乎正处于一个“等风来”的绝佳位置。然而,木等村并非被动等待。记者在村里走访时看到,木等村正主动“迎风奔跑”。
建垃圾压缩站、便民公厕,攻坚“赤膊房”、打造“好心公园”,村里人居环境不断提质;新建新能源充电桩,引入科技小院,改良荔枝品种,让村集体经济嫁接出产业“新枝”。在“百千万工程”促进下,木等村因地制宜变短板为“潜力板”,持续擦亮乡村振兴的底色。
如今,村里许多农家小院挂着“出租屋”的招牌;村口新开的大排档,傍晚时分已坐满了从新城过来的食客。乡村建设和区位红利带来的“流量”,正悄然转化为村民增收的“留量”。
木等村的蝶变,远不止乡村面貌焕新,更是积极向茂名新城融合,主动夯实“内功”,以期承接新城发展需求。能否在茂名新城“后花园”的定位上,真正结出富民兴村的“新果”?木等村的未来让人有了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