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的光鲜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用双手托起的日常。”
5月10日起,纪录电影《滚烫年华》全国影院热映中。作为首部聚焦深圳职工工作与生活的纪录电影,镜头对准8组平凡到容易被忽略的深圳劳动者的故事:
仓管诗人为深圳这座城市创作诗歌,退休打工妹筹备工友聚会,年轻母亲为城市户口奔波,留守儿童辗转于深圳和家乡,程序员在深夜舞台讲脱口秀,人工智能叩击银发市场,毕业生走进工联会,大国工匠追忆往昔……他们散落在这座“奇迹之城”“创新之城”“梦想之城”,串联起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城市发展印记。

《滚烫年华》试图在主流叙事之外,用更年轻、更松弛的视角,呈现出一个新的深圳故事。
该片制片人、财新导演王绍涵称,他们跑遍了深圳11个区,采访调研近百人,才储备了足够的样本和在地感受。
王绍涵表示,尽管影片是一个命题作文,但他们却像是“妈妈”一样孕育它,也像“妈妈”一样保持质朴和真诚。
电影中的主角们也纷纷发表感言,“特区第一代打工妹”郑艳萍动情阐述:“我来深圳43年零3个月,我发现其实人的一生并不在乎你是谁,而在乎你是否有深入的生活、丰富的体验,并获得感悟。”

“大国工匠”陆建新则表述:“电影激励着我继续发挥余热,争取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够取得成绩。”
在《滚烫年华》的真实镜头下,既有奋斗的炽热,也有诗意的沉淀。
王绍涵这样叙述影片的深远意义,“当一个仓管员每天坚持写诗,当退休的特区打工妹希望能组织一场40周年的工友聚会,当年轻母亲想着如何能拥有一个城市户口,当留守儿童来到深圳又回到家乡,当程序员在业余时间讲起了脱口秀,当人工智能闯入银发市场,当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走进工联会,当大国工匠开始回忆滚烫的逝水年华,这部电影,献给所有打拼者的意义就永远存在。”

作为深圳市总工会“工夫”系列纪录片的开篇之作,《滚烫年华》曾入选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有福电影”巡展;入选“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国家影像典藏工程;入选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年度项目大展;入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复评入围奖、第十届金红棉影展展映;入围第三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社会纪实类推荐作品及最佳音效类推荐作品。“工夫”系列纪录片将逐步构建深圳城市发展的影像档案库。
南方+记者 刘长欣
【作者】 刘长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