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它充满诱惑,又危机四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4 09:23:00    

在准备有关“深海”的报道时,我惊讶于人类对于深海海底的认知可能较月球表面更为贫乏。

1960年,来自瑞士和美国的两名潜航员抵达南北极与珠峰之外的地球第四极——已知地球表面最深处,位于马里亚纳海沟最南部、海平面以下1.1万米的“挑战者深渊”,这是被人类征服的最后一个地球极点。在两位潜航员停留的20分钟里,他们几乎什么都没有看到,这次深潜的目的只是打破纪录。

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 图/视觉中国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再无人类到达“挑战者深渊”。直到2012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自费制造潜水器,让自己成为第三位到达地球第四极的人。卡梅隆在旅程中获得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和样本,让科学界发现了至少68个新物种。他曾发出感慨:“这是一个像月球般荒芜的地方。我感觉自己完全与世隔绝,仿佛在同一天到访了另一个星球。”相比之下,在2012年之前,已经有超过10人登上过月球。

深海被称为地球最后的边疆,以人类重返“挑战者深渊”为标志,最近十余年,人类探索深海的步伐逐渐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陆地与近海资源开发利用已趋饱和。

比如近年来在能源转型中担当重要角色的海上风电,国内近岸海域能够为海上风电场提供的空间已临近上限。去年年底,国家部委特别发文明确,新增海上风电项目应在离岸30千米以外或水深大于30米的海域布局。风电正走向深远海。

“走向深海”,这是诸多海洋经济细分门类的共同趋势,从油气开采到海上发电,再到海洋养殖,皆如此。这有些像前些年流行的“互联网+”,及时下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只要与深海场景相结合,一个产业便会生出新的可能性。

人类目前的能力尚不足以揭开深海面纱。例如被称为“能源之王”的可燃冰,人类“驯服”可燃冰的历史已有数十年之久。21世纪初期,日本就曾提出过一项“可燃冰开发计划”,时间跨度近20年,但其间多次试采都因泥沙进入钻井通道而终止。因为大部分海底可燃冰与泥沙混合在一起,可燃冰开采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分离泥沙。

可燃冰在国内的热度曾经很高。中国在2017年就成为全球第一个在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当时估算南海的可燃冰地质资源量约为700亿吨油当量,远景资源储量可达上千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全国陆海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的总和,人们甚至寄希望于通过商业化开采可燃冰实现一次“能源革命”。我们也曾定下2030年实现商业化开采的目标,但截至目前,可燃冰商业化开采仍遥遥无期。

有受访者告诉我,这正是因为人们对可燃冰认识不足,难以找到优质的可燃冰富集区,且开采技术与装备也需要进一步突破。在他们眼中,可燃冰与其说是一种资源,倒不如说是一种分解后极易诱发海底地质灾害的不稳定因素。2010年,“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造成墨西哥湾海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原油泄漏灾害,油污覆盖海鸟的画面成为人们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而这场事故正是可燃冰分解的结果。

“亦正亦邪”的可燃冰就像是深海的缩影,对于人类而言,它充满诱惑,又危机四伏。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海科技第一次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人们更熟悉的产业并列,作为新兴产业被提出。当前,一场关于探索深海的竞赛正在各国间展开,这场潜藏于海底的竞赛可能不像太空竞赛、人工智能竞赛那般热闹,但同样至关重要。

记者:陈惟杉(chenweishan@chinanews.com.cn)

编辑:闵杰

它充满诱惑,又危机四伏 2025-09-04 09:23:00
【牢记嘱托·看见美好中国】用心用情保护传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2025-08-10 13:04:00
夜经济持续升温,海底捞加码“黄金夜宵季”推新品矩阵 2025-07-11 17:15:00
“有感召力、影响力、生命力的理念” 2025-06-30 07:34:00
“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全面投产 2025-06-26 10: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