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潮涌,东江逐浪,从南沙港铁路龙穴南特大桥的深水桩基,到广州新地标海心桥的曲梁斜拱,从惠州鹅城大桥的异形钢拱,到正在建设的广州跨黄埔涌景观桥,图纸上跃动的数字,既是他熟悉的毫米级精度,也是城市对空间美学的极致追求。18年来,他始终以“敢为人先”的姿态,在繁华都市的核心区,将冷硬的钢筋水泥化为城市诗意地标的精神内核,用实干创新诠释市政工程师的担当,在时代的江河上续写桥梁与人的共生诗篇。他叫曹科,是中铁广州局二公司副总经理。由于他主管的工程都是桥梁,桥与曹谐音,慢慢地,同事们就习惯喊他“桥总”。
“桥”开得胜——龙穴南特大桥
人生第一桥让千吨钢梁在百米高空实现毫米级合龙
曹科出生在湖南娄底,一个拥有多座明清古桥的小城。孩提时代行走在古桥时,曹科并不能想到,自己日后的职业生涯竟与桥梁结下不解之缘。
入读大学报专业时,曹科选择了道路与桥梁专业。曹科回忆说,“虽然家乡很多桥,但我从来没有对修桥产生过什么想法,但大学报专业时也不知道怎么就突然有了兴趣,也许就是缘分吧。”
2017年的龙穴南水道之畔,珠江口的浪潮昼夜不息,时任分部经理的曹科站在施工平台上,凝视着首座自己参与主导的大桥——国内首条海铁联运客货两用铁路咽喉工程:南沙港铁路龙穴南特大桥。
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机械轰鸣扑面而来,怎么实现深水桩基在湍急潮汐中稳如磐石、千吨钢梁如何在百米高空实现毫米级合龙……曹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为了应对珠江口复杂的深水环境,大桥主墩桩基设计为24根直径为3米的大直径桩基,他带领技术团队在桩基施工中采用非常规的气举反循环钻机,保证了桩基成孔质量;为了解决围堰封底透水风险,他大胆提出“围堰外井点降水技术”,并研发了《水中钢围堰井点降水方法》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
2019年12月27日,南沙港铁路龙穴南水道特大桥合龙。这座双塔直耸天际的“黄金通道”,不仅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重任,更成为曹科锤炼桥梁建造技艺的“熔炉”。
“桥”夺天工——海心桥
睡集装箱吃盒饭14个月完成广州新地标
2020年年初,当海心桥建设的号角吹响时,曹科眉头紧锁神情凝重。“最早接到这个任务时,只有一句话:‘琴鸣绢舞,岭南花舟’,让我去跟设计团队沟通,一起设计,尽早开工,2021年6月必须完工。”曹科说,“真正开工是在2020年5月,修建这样的桥一般需要两年工期,但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14个月。而且,这不仅仅是一座连通珠江两岸的人行桥,更是展示岭南文化、大湾区城市魅力的新名片,必须精雕细琢。”
作为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斜拱曲梁人行桥,海心桥具有“主梁结构呈曲形、拱肋横向侧斜、桥梁跨度大”三大特点,施工面临“梁拱制作安装精度高、线形控制要求严、运输吊装风险大、施工水域及周边区域环境复杂”四大难点。如何快速完成主墩18根3米超大直径灌注桩、精准安装约1.3万块形状尺寸均不相同的桥梁拱肋钢构件、解决钢拱涉水防腐和钢拱防撞等一系列难题,都在预示着这次架桥之旅的艰难困苦。
但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曹科,却显得异常坚定,“广州的新大桥,必须由广州局来做!”他带领中铁广州工程局团队迎难而上。

被同事们称为“桥总”的曹科。
“每天至少15个小时泡在项目上,整了几个集装箱就睡在工地,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每顿都是吃盒饭。14个月,没有休息过一天,包括过年。”曹科回忆起那段“兵贵神速”的日子感慨万千,“过年老婆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工地,和我一起吃了顿盒饭。”
2021年6月25日,海心桥项目仅用14个月就高质量完工。完工仪式上,曹科睁着通红的眼睛,心里满是欣慰:“说实话,项目开始的时候我心里是真没底,现在终于能够说一句:我们做到了!”
作为广州新的地标和“城市客厅”,海心桥以其创新的设计理念、独特的文化元素和科技创新,吸引了无数市民与游客。“这是我最满意的一件艺术品。”曹科说。
小“桥”玲珑——跨黄埔涌步行桥
以技术破题让钢铁承载温度让桥梁展示艺术
当海心桥以“琴鸣绢舞”之姿成为“城市客厅”,2024年,珠江畔另一处关键缝合点——跨黄埔涌步行桥拉开施工序幕,曹科的桥梁版图再一次在珠江上展开。
作为珠江沿岸景观提升的重要节点工程,跨黄埔涌步行桥以280米横跨广州城市中轴核心区,西牵广州塔城市客厅,东挽琶洲数字经济试验区,北望珠江新城CBD,南倚阅江路生态长廊。虽然相比其他大桥,这条景观步行桥显得“小巧玲珑”,却以独特建造工艺成为国内首座大跨度曲梁空间拱形斜拉-梁组合体系桥。其“榕生水岸,水鸟天堂”的设计立意,既呼应岭南水乡文化,又与隔着广州塔的海心桥形成“美学对话”。为了确保步行桥施工稳步推进,曹科带领项目团队探寻破局之道,用创新思路和方法逐个攻克施工技术难题。
除了花城广州,“鹅城”惠州也留下了“桥总”的艺术品。经过三年时间建造,2024年12月28日,惠州鹅城大桥以“天鹅之吻”的英姿,跃然东江之上,很快就成为展示惠州鲜明城市特征的新晋网红打卡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自然与人文诗意结合的大型桥梁艺术品。
让钢铁承载温度,让桥梁展示艺术,曹科以技术破题、创新突围,正如他常说的:“我们要建的不仅是桥,更是艺术品,还是连接人心的纽带。”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庆 通讯员:王祥志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海报设计/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鲍一如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