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市坚持将开门教育作为转作风、优服务、树新风的重要抓手,持续畅通群众参与渠道,以实际行动听民声、察民情、应民需、解民忧,在点滴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在实干中赢得群众满意度,真正让“民声”引领方向,让“民需”落地见效,用民生“热度”淬炼作风“硬度”。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坐堂办公”向“上门服务”转变。围绕民生领域惠民政策落实落细,坚持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宣讲队伍,广泛吸纳老党员、老干部等基层骨干力量,组建89支宣讲队伍。持续强化能力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嘎查(社区)“两委”工作举办专题培训73场次,不断提升宣讲实效。积极发挥“理论学习轻骑兵”“银龄宣讲团”作用,依托“书记讲给群众听”“党员讲给群众听”“红书包”送学助民等载体,通过“理论+互动”“理论+事例”“理论+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党群服务中心、党员中心户蒙古包、暖心驿站、小区广场等群众日常聚集场所,开展政策宣讲250余次,以“小故事”讲透“大政策”、用“家常话”诠释“大道理”,有效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同步结合日常走访慰问、信访代办等工作,定期入户帮群众算清“生态奖补”“社保养老”等政策红利账,累计发放惠民补贴清单12.2万册,发送“一卡通”补贴短信9131条次,惠及2.7万人次,确保群众明明白白享受政策、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以群众呼声为指引,推动“被动受理”向“主动问需”转变。坚持广开言路、兼听则明,建立“12345热线+代表委员”履职服务机制,将每周五固定为“两代表一委员”履职服务日,累计组织40余名代表委员走进“12345”热线工作站,通过接听群众来电、现场领办督办等方式,协调解决交通出行、供暖保障、住房安全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10余件、督办回访30余件。深化职能部门与“12345”热线平台协同联动,设立“部门轮值日”,累计安排57个部门单位负责同志轮值进驻“12345”热线工作站,通过“现场督办+接诉即办+民意收集”工作模式,集中听取并回应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民生诉求,协同推进解决各类问题80余件。同步推广政务服务“码上征”,依托市政务服务大厅和全市10个专业服务大厅、12个苏木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及社区便民服务站投放电子调查问卷二维码,打造“指尖意见箱”。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按职责权限及时转交相关部门办理,切实形成“民呼我应”的高效服务模式。
以群众诉求为坐标,推动“静态服务”向“动态下沉”转变。严格落实“四下基层”工作要求,积极构建多层次民生诉求响应机制。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分管领域和基层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40余次,走访企业、社区、牧区及项目现场140余个,梳理发现企业经营、阵地建设、环境卫生、医疗保障、消防安全等领域问题101个,采取现场办公、部门联动等方式,跟踪督办并全部解决,引领带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直面群众,全面收集解决群众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各级领导干部立足岗位职责,依托“书记家访”“书记唠嗑点”“书记串门”等载体,深入群众家中、业务窗口、生产一线开展“蹲点式调研”,累计征求办事群众和服务对象意见建议768条。各级党组织立足职能职责,广纳民意、广泛纳谏,创新打造“我陪群众走流程”体验式服务、“有事您说话”民意直通车、“党员中心户开放日”邻里议事、“流动办公桌”上门服务等载体,精准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80条,形成“收集—研判—办理—反馈”全链条闭环机制,全力推动问题解决见行见效。
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推动“问题清单”向“幸福账单”转变。坚持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着力点,引导党员、干部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以优良作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优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依托苏木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设置接待区、调解室、调度室等功能区,配备专职人员,累计提供法律咨询128件、法律援助99件,成功调解纠纷1252件,实现矛盾就地解决。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开展“优化服务到基层”集中办证活动,通过“一对一”帮办代办、上门受理、后台联审等方式,为10余家牧区市场主体“一次办结”营业执照,有效解决牧区个体经营户办证难、办证远问题。升级新就业群体服务,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商圈楼宇等资源建立84个暖心驿站,配备饮水机、充电桩等设施,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提供全天候便民服务,以精细化服务提升城市温度。深化为民服务实践,有机融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常态化群众教育,依托“双进双服务”载体,统筹“柳兰花”“小红伞”等党员应急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力量,对征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及时梳理汇总,形成“意见清单+服务清单”联动模式,推动解决水电路讯改造、饲草储备保障、环境卫生整治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61件,党员服务群众3.7万余人次,以“民生温度”检验学习教育“实践深度”,在排忧解难中锤炼优良作风。
来源:北疆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