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34岁的陈志伟在超市推着购物车,专门选购了两瓶好酒、一盒阿胶糕和一盒平遥牛肉。这些总价超过1000元的商品将被快递到运城老家,送给老人。“公司新接了项目,清明节需要加班没法回去,只能买些东西补偿父母。”他说。
在人口流动加剧、代际距离拉大的当下,年轻人当中,“视频连线表关心,节日快递代陪伴”正成为年轻人尽孝的模式。

年轻人利用工作休息间隙联系父母
碎片时间诉亲情
上午8时的太原地铁2号线,26岁的金融从业者刘晓雯挤在人群中,戴着耳机与母亲视频:“妈,今天迎泽大街堵车,我改坐地铁了。你记得按时吃降压药!”镜头里,母亲将手机支在餐桌旁,边吃早饭边听女儿唠叨。这样的“通勤10分钟”亲情时间,刘晓雯已坚持一段时间,“太原到吕梁不过200公里,可我连周末都常加班,只能见缝插针‘汇报’生活。”
2024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3名18岁至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2.9%的受访青年表示会经常与父母互动,53.6%的青年偶尔互动。其中,通过打电话联系的占比71.1%。
心中惦记父母,怎奈远离家乡。年轻人表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用碎片时间“拼图尽孝”,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大家会利用通勤间隙、会议空当、午休碎片拼凑着对父母的牵挂。
从事销售工作8年的李楠直言,自己也十分惦记父母,但由于不在一个城市,每天只能将工作间隙划分为“孝心单元”——会议前5分钟教父亲用手机挂号,等客户时给母亲的抖音点赞,甚至把父母体检报告设为手机屏保提醒自己复查。“就像玩拼图,把零散的时间都变成孝心的碎片。”

年轻人会议后与老人视频通话
通话次数设待办
“妈,今天血糖测了吗?快递的血压仪记得用!”每天21时,在太原工作的李哲会准时打开家庭微信群视频通话。镜头里,身处长治的父母汇报着三餐菜单,展示阳台上新种的花草,而他一边处理工作,一边用余光确认父母状态。这种“远程尽孝”持续了113天。
4月2日晚上9时,太原长风商务区内的一栋写字楼13层依然亮着。27岁的程序员杨帆在工位上,用微信视频和家人联系:“爸,今天走路超过6000步没?我寄的血压仪别忘充电啊!”而在屏幕里,大同老家的父亲为了让儿子放心,当着孩子的面吃了药。随后,两人又简单地说了说当日情况,便匆匆挂断视频。杨帆表示,手机里的“亲情守护”App记录显示,他连续两个月达成“周通话不少于5次”的自我考核目标。
数字时代的到来,技术便利性正重塑孝道表达形式,年轻人更是将孝心量化为数据,考核内心对父母的牵挂。从事新媒体运营的赵雯(化名)在手机日历设置了“亲情待办”:每周二、四、六晚8时提醒与父母通话,设定每次通话时长不低于15分钟。“上个月漏了一次,我妈一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一早打电话询问我情况。害怕她担心,我现在干脆定闹钟‘完成任务’。”
一周联系两次、一周必须打够5次电话……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打卡式联系主要是想弥补自己对家人照顾的缺位。”对此,从事社会学研究多年的周女士表示,年轻人将孝心拆解成数据,实则是面对时空阻隔的自我保护。但这种尽孝的方式,无论对老人还是对自己来说,更像是一种任务的考核,缺乏温度。
《2022青年亲情报告》显示,反哺者、玩伴、知己等都是年轻人希望自己在与父母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其中,反哺者占比远超其他角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人确实对父母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生活不是特别了解,只有三四成的年轻人知道父母喜欢什么样的书籍和电影,大多数年轻人不知道父母最近有什么烦心事,或者想去什么地方。

网购礼物寄牵挂
“这个月业绩达标,给爸妈换了最新款华为手机。”参加工作两年的小李展示着购物记录。在她与父母的聊天记录中,52%的内容与转账、快递单号相关。
这种“物质化尽孝”正在形成庞大市场。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孝心经济”相关品类成交总额同比增长83%,智能手环、保健品的“异地订单”占比超七成。但物质补偿能否真正抵达情感需求?在万柏林区居住的刘美兰夫妇收到儿子从上海寄来的健身器材,却更珍惜孩子手写的使用说明。“每次视频他都急着挂,说太忙。其实我们只想多听他讲讲生活琐事。”这位65岁的母亲叹息道。
在后北屯新城吾悦快递站点,吴师傅每天处理几十件“孝心包裹”。“孩子们寄的东西很多,父母寄去的东西也多,但父母给孩子们寄家乡特产时,总在箱子里塞手写信。”吴师傅说,相比较昂贵的礼物,父母更期待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出现在对方的生命现场。
“数字时代的代际关系,正在遭遇新的挑战。新技术不应是孝道的解构者,而应成为创造性转化的工具。”对此,太原市社会科学院马艺菊表示,年轻人对老人的爱的表达,关键在于重构数字时代的孝道:“从‘完成任务’转向‘共建意义’,比如共同录制家族口述史、远程合种虚拟植物——让技术服务加深情感深度。”
马艺菊解释,其实在社会发展的今天,“网购式尽孝”与“常回家看看”并不冲突,两者都是尽孝的方式。但无论是“买买买”还是“陪陪陪”,都要提醒自己:对待父母,时光易逝,莫留遗憾。
太原晚报 记者 张慧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