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泽为医护人员献哈达。
红网时刻新闻4月8日讯(通讯员 李熹珩 于豆)近日,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19岁藏族女孩拉泽(化名)将洁白的哈达逐一献给在场的医护人员。半个多月以前,一场突发的急性脑梗死连接了跨越2700公里的医患情。
紧急开展生命救援
3月11日傍晚,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篮球场上一阵慌乱。拉泽打篮球时突然倒下,左侧肢体无力,神志模糊,无法言语,还不时呕吐。一旁的同学见状立即拨打120。
救护车赶往现场后,医护人员立即将她送往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一路上,陪同的同学和老师焦急地重复着:“她才19岁,刚刚还在打球,怎么突然就这样了……”
18时23分,该院急诊科医生李春艳接诊到拉泽时,发现她已完全失语,反应迟钝,左侧肢体肌力仅1级。“快!启动卒中绿色通道!”李春艳说。随后,急诊科与神经内科团队瞬间进入抢救状态,每一秒都是与死神的博弈。
神经内科团队迅速为拉泽进行专科检查。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未见明显异常,排除了脑出血的可能。“急性脑梗死!必须马上溶栓!”急救团队判断。但NIHSS评分16分,意味着拉泽的大脑正以每分钟190万个细胞的速度坏死。时间就是生命,每耽误一分钟,左肢致残的风险就高一分。
“喂,是拉泽的哥哥吗?你妹妹突发脑卒中晕倒了,现在我们医院急诊科,需要紧急静脉溶栓治疗。你们能尽快赶过来吗?”值班医生在老师的协助下,终于联系上了患者的哥哥次仁(化名)。
电话那头,远在西藏的哥哥和嫂子接到电话,声音颤抖:“医生,你们一定救救我妹妹,我们从西藏赶过来要两天时间……”
由于家属无法立刻赶到,医院与学校领导紧急协商,在电话里与家属反复确认风险。最终,家属委托辅导员及该院总值班签下溶栓及手术同意书。
“立刻进行静脉溶栓。”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阳文俊说:“手术室准备。”介入手术室内,该院神经内科、急诊科团队屏息凝神进行手术,监护仪上的每一次波动都牵动医护们的心。
1个小时过去了,手术团队发现,拉泽的脑血管仍处于闭塞状态,左手仍无法抬起,多次抽吸、取栓效果均不理想。手术团队讨论后决定联合动脉内溶栓。
终于,显示屏上闭塞处的血管开通了,远端血流供应丰富。“通了!通了!”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等我好了,邀请你们去西藏玩!”
闯过“鬼门关”仅是第一步,再灌注损伤的风险、脑出血转化、脑水肿高峰等并发症都不容小觑。术后,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彭志辉仔细向该科住院部护理团队交代术后护理要点。
神经内科护士长潘淑花介绍,由于手术是从股动脉穿刺进行的,护理人员必须时刻确保穿刺点没有出血,下肢血液循环畅通。住院半个月,护理团队耐心地协助拉泽进行肢体活动,抬高下肢,以防止血栓形成。“拉泽,再抬一次腿!”这样的鼓励,在病房里时常响起。
对于肢体康复,该院康复医学科团队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每天,治疗师都会帮助拉泽进行肢体活动,比如抬起手臂、弯曲膝盖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等拉泽病情逐渐好转后,该团队还鼓励她进行一些简单的主动运动,比如尝试抬起手臂、握拳等。除此之外,还制定了针灸理疗、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护理方案。
独自在他乡住院,面对身体上的病痛和陌生的环境,拉泽难免感到焦虑和不安。医护团队深知这一点,他们总是坐在她的床边,和她聊西藏的风土人情,聊西藏和邵阳的饮食差异,聊她喜欢的篮球和锅庄舞。无微不至的陪伴让拉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她说:“谢谢。等我好了,邀请你们去西藏玩。”潘淑花握住她的手,说:“一定。”
哈达献给最亲的“安吉拉”
术后第三天,拉泽的哥哥次仁和嫂子丹珠(化名)从2700公里外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赶到病房。哥哥是检验师,嫂子是护士,此后的半个多月里,哥嫂二人全程陪伴在她身边。
次仁回忆:“我们当时接到电话,心里十分焦急。我们远在西藏,面对妹妹的安危无能为力。但看到医护人员这么专业、这么用心地救治,我们的心也慢慢平静下来。现在,医护人员每天都和我们沟通,告诉我们护理重点和注意事项,我们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配合。”
“患者左侧肢体无力及言语较前明显好转,精神及睡眠饮食均可,予以出院。”到了出院的日子,神经内科团队例行最后一次查房。该科医生黄斌仔细叮嘱她,“出院以后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三餐要定时定量。还要检测血压,适当运动……”
查房结束,次仁从一旁的行李箱中小心翼翼地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哈达。丹珠搀扶着拉泽,一点一点从床上站起身来。拉泽说:“我要亲自献上哈达,感谢你们。”
拉泽亲手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献给了在场的医护人员。白色哈达在藏族文化里是最神圣的礼物,承载着真挚的感谢和祝福。
16条哈达,轻轻搭在了神经内科医护团队的颈间。哥嫂二人双手递过锦旗,一字一顿念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护理细心。谢谢你们救了我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