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见习记者 蔡怡晴/文 受访者供图
全面抗战爆发后,永安成为福建战时省会。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一大批著名作家、进步人士、热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隐蔽的共产党员云集永安,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让永安这座偏远山城,成为“中国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
杨潮(羊枣)正是这群文化大军中的杰出代表。1944年6月,杨潮来到永安后,在短短的13个月里,先后撰写发表了140多篇共七八十万字的政治军事评论文章,用犀利的文笔、科学精辟的分析,大大鼓舞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
“日出万言”,他夜以继日在写稿
“爷爷留下遗嘱,希望他的六妹杨刚整理出版他生平撰写的四五百万字的文章。”杨潮(羊枣)的长孙杨南征告诉海都记者,新中国成立后,杨刚担任周恩来总理的秘书,将此任务交给了他的父亲杨朝汉(耿青),父亲担任钱学森的机关助手又忙于航天创业,最终只整理完成了37万字,此后,他接力搜集、整理,“三代人接力已整理至约100万字,结集出版为《光明与黑暗的搏战》一书,将于今年8月底在永安举行新书发布会”。杨南征告诉海都记者,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出版这部新书,是对爷爷杨潮烈士最好的告慰。
记者了解到,新书《光明与黑暗的搏战》,包含了杨潮发表在其主编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的论著,以及在《民主报》等报刊上发表的社论、评论等。
“羊枣发表的文章,还有很多没有找到,或者说,‘不可能完全找全’。”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林洪通,是研究永安抗战文化的专家,曾花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寻找羊枣在永安时期发表的军事政治评论。林洪通老师介绍,从1944年6月到1945年7月,羊枣在永安的13个月时间里,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在《民主报》发表的社论、专论有76篇,12万字,在《国际时事研究》发表的军事、政治评论文章有54篇,40余万字。
“在抗战期间,永安的生活十分艰苦,但羊枣手中的笔,日出万言,他的勤勉和认真,超出常人的想象。”林洪通老师说,根据同时期永安报人的回忆,羊枣的原稿总是用毛笔写得清清楚楚后才送去排印。
“抗战必胜”,他曾精准预判到日本投降时间
“早年我对爷爷的了解十分模糊,只知道他是一位名记者、军事评论家。”1949年出生的杨南征坦言,直到他亲手搜集整理了爷爷的168篇文章,才颠覆了以往的认知。
杨南征告诉记者,早在1940年3月13日,羊枣在香港《星岛日报》书写《日苏关系的回顾与前瞻》时,根据1939年日本海军的演习记录,判断日本一定会“南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一预判完全准确。此外,在1941年7月4日、5日香港《华商报》发表的《德苏战争的军事形势》中,羊枣分析苏联将采取攻势防御,此后苏德战场的发展,完全印证了羊枣的分析。
1944年底,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从南平迁往永安,羊枣被聘为顾问兼中文部主任。精通英文的羊枣,每天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和收听最新的国际信息。在主编《国际时事研究》周刊期间,羊枣的文章,以科学精辟的分析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使这本周刊风行东南各省,并成为西南大后方的畅销读物。
例如《从柏林到东京》一文中,羊枣在详细科学地计算了美国和苏联军队东调所需的船只、车辆的数量和时间的基础上,预测了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时间:“最多三到四个月……,”“如果苏联参战,如果美国空军对敌国本部的战略轰炸特别有效,如果我军反攻有力,在总攻发动后或甚至以前,日本都可能投降”。果如羊枣所料,文章发表不到三个月,日本就宣布无条件投降。
“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还有在《太平洋战争新局势》一文中,他创造性地用‘切蛋糕’比喻美军‘跳岛战术’——美军像切生日蛋糕般将日占岛屿分割,让每个岛上的日军饿成‘蛋糕上的草莓’。”杨南征说,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就是普通民众,也能理解复杂的军事战略。
我省资深报人,也是羊枣在永安时期的好朋友赵家欣曾回忆道:“那时候的羊枣,或是西装革履,或一身长袍,文质彬彬,一副学者风范……他的文章主要都是在论述‘抗战必胜’。”
同上战场,他把独生子送到新四军
就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最后时刻,1945年7月,羊枣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囚禁于永安上吉山的福建省保安司令部监狱。1946年1月11日,因不屈于威胁利诱,羊枣饱受精神折磨和肉体摧残,惨死于杭州狱中,时年仅46岁。
杨南征告诉记者,羊枣唯一的孩子是他的父亲杨朝汉(耿青),爷爷亲手培育父亲成长,15岁就准备让他考大学。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爷爷亲手送16岁的独生子加入新四军。在解放战争中,父亲成长为优秀的团政委,发明的“合同立功运动”,使部队战斗力大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又担任钱学森的机关助手,把这套方法嫁接到航天领域,成为如今我国航天管理的秘诀。
杨南征说,他1968年入伍,从战士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兵棋第一人。兵棋是预测战争的工具。杨南征认为,这是他祖父、父亲注入的自己潜意识里的东西。
杨南征认为,理工科的严谨科学精神+文科的浪漫畅想,是爷爷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人物名片
杨潮(羊枣)(1900―1946)
杨潮笔名羊枣,是国际著名新闻记者、军事评论家和翻译家。1900年5月8日生于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自幼读家塾,天资聪颖。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科学习,批判美国教科书对中国“拒绝铁路技术”的偏见,1919年放弃留美,转考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学习铁路工程,1921年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23年毕业任职沪杭甬铁路局践行实业救国。1933年初,杨潮由其六妹杨刚引荐,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33年下半年,由周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全面抗战爆发后,杨潮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先后在香港《星岛日报》、《华商报》,衡阳《大刚报》和永安《民主报》、《国际时事研究》等舆论阵地撰写国际军事评论,被誉为与英国李德哈特、美国富勒并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军事理论家之一。
1945年7月,杨潮在永安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特务头目要他写反省书,并劝他加入国民党,被他严词拒绝。1946年1月11日,杨潮在受尽百般折磨后被虐杀于杭州狱中,时年46岁。

羊枣事迹展览馆(羊枣关押处旧址)/来源:中共永安市委党校 罗联永/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羊枣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羊枣事迹展览馆/来源:永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1945年,羊枣(左起第二人)在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任顾问时与同事合影

1946年1月,羊枣牺牲前陪伴在其床榻旁的夫人沈强

陆定一同志吊唁羊枣的挽联
编辑:周德庆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