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水利局的一面墙上,挂着百年洪水记录图。
“1550年至今,綦江约10年就会出现1次大洪水,每30年就有1次特大洪水。”该局规划科科长杜娜指向2020年的数据,神色凝重地说:“那一年藻渡河暴发洪水致使綦河水位猛涨,位于綦河两岸的重庆市綦江区、江津区的8个街道受灾,綦江城区水位上涨11米,大量房屋受淹,损失惨重。”专家论证显示,藻渡河贡献了綦江洪水的六成水量,治水成为解决洪患的唯一“解药”。
藻渡水库的构想始于1968年,历经54年的漫长论证、规划、审批,终于在2022年落地。
这项黔渝合作工程,承载着几代人的夙愿。“54年,多少人从黑发等到白头?”重庆市藻渡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冷中强感慨万千。

藻渡水库施工现场
水库以防洪、供水和灌溉为核心,总库容达2.01亿立方米,坝高104.5米。建成后,綦江城区防洪能力将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渝南地区300多万人饮水也将得到有力保障。
“更重要的是,它能盘活渝南黔北的经济血脉。”冷中强指着正在建设的大坝解释道,水库将联通两地交通网,带动旅游、物流和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故土难离:一位八旬党员的抉择
在藻渡水库大坝十余公里外,遵义市桐梓县坡渡镇静卧于藻渡河上游。这里山峦环抱,绿水潺潺,像是一幅被岁月精心晕染的水墨画,百姓们在这方天地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
河岸边一处废墟旁,81岁的李登贤佝偻着背,目光凝重地看着脚下破碎的砖瓦。这里曾是他温暖的家,也是他经营多年的加油站。几个月前,他亲手推倒了承载四代人记忆的老屋和赖以谋生的加油站。
“拆房时老伴儿掉泪了,说房子建起是要住几代人的……”老人声音哽咽,但目光却无比坚定,“可党不会亏待我们,下游近百万人等着水库建成,党员得带头。”
李登贤是坡渡镇的老党员,祖辈扎根于此。搬迁通知下达后,他第一个签下协议,还积极动员邻里配合。

李登贤查看自家被拆除的老屋
如今,他常独自徘徊在废墟旁,回想旧时的场景:母亲晒谷的背影,孙子嬉闹的笑脸,还有祖坟旁那棵老树。老伴儿默默递过一杯热茶,轻声说:“老头子总念叨,等水库建好了,要带孙儿划船去老屋的位置看看。”
舍小家护万家:366户的集体迁徙
桐梓县坡渡镇临河而建,藻渡河穿镇而过。因水库建设,这里将被淹没,366户1500余人需整体搬迁。
坡渡镇坡渡社区党支部书记孙坤梅接到搬迁任务时,内心五味杂陈。她从小在河边长大,亲眼见过2020年洪灾的惨状:自家房屋被淹,下游綦江城区水涨了10多米高,数万人流离失所。
“重庆人受灾,我们感同身受。”孙坤梅挨家挨户劝说,甚至将自家搬迁补偿款明细公开,以打消村民的疑虑。

赶水镇居民文立强讲述2020年洪灾经历
动员过程中,一位七旬老人拄着拐杖堵在门口,情绪激动地说:“我房子在这儿,我死也要死在家里!”
孙坤梅没有争辩,只是每天都到老人家中,拿着新集镇的规划图,耐心地给老人描绘以后新家的模样,又拿出綦江洪灾的图片,向老人讲述下游人民曾经遭受的苦难。
后来,老人终于颤颤巍巍地来到签约处,对着孙坤梅说:“姑娘,我搬。”孙坤梅红着眼眶回忆道:“那一刻,我觉得所有委屈都值了。”

孙坤梅给群众讲解新集镇规划图
56岁的谢兴强在坡渡镇上经营饭店20年。搬迁前,他忙着清点锅碗瓢盆,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补偿明细。“说不纠结是假的,但我是党员,必须带头签协议!”
他的饭店曾是镇上的“地标”,每逢赶集日,十几张桌子座无虚席。这几天,总有老顾客经过饭店问他:“谢老板,你舍得吗?”谢兴强抹了把泪说:“我有手艺,到哪儿都不能丢。等新集镇建好,我还要开个更大的馆子!”
消失的“坡渡镇”:从废墟到新生
沿着藻渡河上游而行,一路上挖掘机轰鸣,施工繁忙。处于截流区的村民已经全部搬迁。残垣断壁间依稀可见旧日街巷的轮廓。曾经的老宅、集市、厂房,都将在2027年沉入水底。而在十多公里外的高山上,新集镇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坡渡镇田垭村海拔较高,是未来新集镇建设地。最近几天,田垭村的群众也在进行拆迁,为新集镇建设腾出空间。
“我这个房子我也舍不得,但是想着人家几辈人都住街上的,现在为了水库建设都肯搬上来,我们只不过是挪个位置重新修房子,我也就想通了。”村民冯帝敏看着自家正在被拆除的老房子,眼神中依然带着不舍。“以后我们这个村就是大街上了,生意也好做,必须支持村里面的工作。”

坡渡镇田垭村群众房屋正在拆除
“这一片以后就是我们新集镇的中心区域了,到时候肯定会很热闹。”坡渡镇田垭村党支部书记徐鸿指着正在拆迁的村子说道,政府为移民统一规划了新房建设地,还将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和产业园区。
新集镇所在的田垭村地处大娄山脉北麓,紧邻重庆市綦江区和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与重庆多个景区形成“跨省毗邻”的紧密空间关系。
新集镇建成后,将依托水库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未来,这里不仅是安居之地,更是黔北渝南合作的枢纽。”坡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田金露说道。

坡渡镇居民李登贤在藻渡河边
黔渝共融:一家人的双向奔赴
“坡渡人为綦江人让路,綦江人也没忘记这份情!”田金露感慨道。
2020年洪灾时,坡渡群众曾自发奔赴綦江救灾。如今,两地共建“人大代表联合之家”,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协调搬迁安置、产业发展等事宜。
在坡渡社区的联合办公室里,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贵州村民咨询补偿政策,重庆干部耐心解答;两地代表共同接访移民户,推动征地拆迁工作进度。“我们是一家人,不分黔渝!”綦江区赶水镇党委委员林利坚定地说。
两镇人大代表积极为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献计出力,充分发挥人大智慧,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点。目前,联合代表之家共接待群众300余人次,收集建议意见126条,已办理完成124条,助推65户群众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
未来已来:一泓清水照见山河新篇
站在渝黔交界处远眺,水库雏形初现,高峡平湖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对坡渡人而言,离乡是阵痛,亦是新生;对綦江人而言,水库是盾牌,更是希望。
藻渡水库,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黔渝携手发展的象征。它见证了遵义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决心,书写着“舍小利、谋大同”的家国史诗。正如田金露所言:“我们让出一块地,换来的是一条活路,一片未来。”
想象一下,当第一股清流注入水库时,曾经的洪水咆哮将化作碧波荡漾。坡渡人的乡愁沉入水底,綦江人的泪水不再咸涩。在这片因牺牲而重生的土地上,新家园的灯火也会次第亮起,映照着黔山渝水共同的诗与远方。
记者:谢捷 陆邱珊 金枭枭 叶小艳
编辑:甘露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