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南京西路768号高楼上,国泰君安证券的招牌已被换下,崭新的国泰海通证券“冉冉升起”。
伴随合并加速推进,国泰君安证券、海通证券均逐步淡出证券舞台。4月11日,国泰海通亮相上交所。三天后,国泰海通合并落地后首个业绩说明会正式举行,国泰海通董事长朱健表示,公司正全力推进三项顶层设计工作,接下来,还将重点做好主要业务系统迁移等工作。
不过“航母级”券商合并,远非换块招牌那样简单。正如有网友感慨,新的标志已经挂上,从外界看,热热闹闹的合并看似已结束,然而对于员工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首战告捷:一季度归母净利润破百亿
4月14日,国泰海通合并落地后首个业绩说明会举行,双方“强强联手”后的新战略蓝图备受市场关注。会上,朱健表示,接下来,公司还将重点做好主要业务系统迁移、企业法人切换、业务及管理制度整合、资产变更登记以及注销海通证券法人资格等工作。
目前,合并后的国泰海通已亮出最新成绩单,预计2025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12.01亿—124.45亿元,同比增长350%—400%。相较之下,同期券业“一哥”中信证券的归母净利润约为65.45亿元,同比增长32%左右。
不过,国泰海通表示,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主要原因为吸收合并产生的负商誉。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解读称,负商誉指的是收购方在收购合并过程中,成本小于合并后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即以相对便宜价格购买了高溢价资产,这一情况下,合并后国泰海通公允价值可能极大提升,从而提升自身净资产收益,但事实上是非经常性收入,并不代表持续盈利能力的体现。
回顾3月,国泰君安证券作为存续公司披露了与海通证券模拟合并的2024年度财务报表审阅报告。报告显示,模拟合并的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86.4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90.3亿元。同期,模拟合并的公司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230.06亿元。其中,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118.22亿元、46.03亿元、58.93亿元。
市场对国泰海通的未来充满期待,但“强强联手”的合并重组背后,如何从物理合并到全方位融合达到“1+1>2”的效果,对于国泰海通而言,其中难度或更甚。例如,合并势必带来一轮全方位的“洗牌”,从人员安置、薪酬管理到投行、投研、经纪、海外业务整合等方面,双方的“联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整合阵痛:人员变动不断
合并齿轮转动之初,人事的变动最为明显。4月3日,正式完成更名的国泰海通公布了由14人组成的领导班子,朱健担任董事长、周杰担任副董事长。聘任李俊杰为总裁,毛宇星、谢乐斌、罗东原等8人为副总裁,聂小刚兼任公司首席风险官、董事会秘书,张信军兼任首席财务官,赵宏为总审计师,俞枫为首席信息官,赵慧文则为合规总监、总法律顾问。
公开简历看,上述人员中9名来自国泰君安,周杰、毛宇星、潘光韬、张信军、赵慧文5名则来自海通证券。有业内人士分析,国泰海通领导班子最大程度融合了双方原有班底。
除董事会和管理层外,投研领域的人事代谢也备受市场关注。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海富通基金董事长路颖已出任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执掌研究所业务,海通证券原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已被任命为国泰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研究所团队构成逐渐清晰的背后,海通证券与国泰君安均经历了不小的人员变动。国泰君安方面,此次合并中,国泰君安原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已离开国泰海通研究所,目前中证协无法查询其相关任职消息。3月,另有市场消息称,国泰君安金融学院院长、财富委委员、首席策略官黄燕铭离任,将履新东方证券。
海通证券原投研方面的人员变动也同样明显,合并前夕及合并进程中已有多位首席相继出走。例如,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孙婷已在2024年11月离任,并于2024年12月转会至东吴证券。
不仅如此,部分行业首席的离任也带动一批团队人员集体转会。海通证券原银行行业首席分析师林加力于2024年10月正式入职国海证券,此后,林加力团队中的徐凝碧也于11月加入国海证券。2025年3月,银行行业研究团队分析师董栋梁也奔赴国海证券。此外,煤炭行业首席李淼于2024年12月转会至东方财富证券,2025年2月、3月煤炭行业团队分析师王涛、朱彤也均转至东方财富证券。
去留之间,合并后的国泰海通仍拥有超大体量的从业人员队伍。据中证协官网,国泰海通证券从业人员共计18971人,体量居于全市场第一,远超目前排在第二位的中信证券的13874人。截至2024年末,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分别有员工11365人和7985人,合计超1.9万人。
整合带来庞大队伍的同时,降薪、调岗也成为上万名员工在合并浪潮中最为关注的话题。
公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2024年9月末,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分别有346家、297家证券营业部。截至当前,国泰海通官网显示的营业部达到641家,与上述两者加和数量几乎持平,这也意味着营业部的调整或仍处于初期阶段。另外,记者发现,位于北京地区的原国泰君安证券和海通证券旗下营业部,其招牌名称也处于逐步变更的阶段,部分已更换为国泰海通证券,部分则仍为国泰君安证券和海通证券。

与记者发现的情况一致,有原海通证券营业部员工表示,目前尚未听说正式合并动向,但据消息,合并后国泰海通的营业部可能涉及后台转前台的岗位调整,部分后台员工可能要在没有资源基础的加持下从0开始干起前台工作。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表示,券商合并时同步开展营业网点撤并,可能出现冲击力过大的情况,毕竟人员业务体量较大,具体研究后适时推动撤并较为合理。营业部下一步势必面临整合撤并问题,原有两家公司在营业部地域分布上、辐射范围上可能存在重叠,或导致资源浪费。此外,数字化渠道转型也让传统营业部被替代成为现实。
王红英也表示,国泰海通拥有更多经营网点能更好地服务线下客户。但另一方面,证券行业数字化运营的背景下,过多的营业部反而是成本拖累。
除了所在营业部变动外,上述原海通证券营业部员工还表示:“据传薪酬方面预计7月会开启新标准。”Wind数据显示,国泰君安2024年员工人均薪酬为70.97万元,同比增长7.79%,若从过往有可比数据的完整年度看,2023年,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员工人均薪酬分别为65.84万元、49.4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1.26%、1.15%。
在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看来,合并初期因整合成本上升可能导致短期内薪酬压力增大。但从长远来看,若合并带来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则整体盈利能力提升后,薪酬结构可能有所调整。不过,考虑到当前行业普遍降薪的趋势,合并后券商降薪幅度仍可能进一步加大。
战略突围:重叠业务整合效果待考
人员和营业部安置待考的同时,留给国泰海通的还有业务整合上的难题,即两家此前的“王牌”业务相遇,如何实现融合?
据Wind数据统计,2024年,国泰君安、海通证券IPO项目承销金额分别为45.76亿元、43.16亿元,按项目上市日统计,分别排在市场第5、6名,实力旗鼓相当。
而据此前公告,海通证券过往承接投行业务由国泰海通继续执行,存量客户与业务整体迁移并入国泰海通。Wind数据显示,仅从IPO看,2025年以来,海通证券作为主承销商已保荐三个IPO项目上市。年内最新公告显示,另有三个IPO项目被受理、回复。这也意味着上述项目的持续督导、保荐上市业务或由国泰海通“接棒”。
王红英表示,两家券商投行人员规模、投行实力在全国都属于第一梯队,合并后IPO储备项目直接增加,在IPO项目运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服务策略估值方法的差异,仍需要注意做好项目识别,设定统一的投行原则进行甄别,从而保持IPO的数量及质量。
除投行业务外,国际化发展战略一度走在行业前列的海通国际,与风头正劲的国泰君安国际合并后能否碰撞出新火花也令市场期待。此前,国泰海通已明确,合并后公司将健全完善国际化布局,合并重组交易将配套募集不超过100亿元资金,其中不超过30亿元将用于国际化业务,足见其对于国际化的重视。
据了解,当前,国泰君安国际已在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地进行业务布局。海通国际则已构建了涵盖中国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东京、孟买及悉尼等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金融服务网络。最新业绩公告看,国泰君安国际2024年收入增长37%至44.22亿港元,税后利润也大幅增长73%。
在杨海平看来,两家机构此前在国际化业务方面的实力均较强,从战略上看,双方联手可以有几方面重点思路。首先,通过内引外联,与国际一流投行合作,推进承销业务出海,支持“一带一路”沿线等跨境并购。其次,利用一些国际共同关注的领域,例如ESG投资、绿色投资来实现业务国际化。此外,发挥好香港金融市场作为国际资本市场和国内资本市场纽带的作用。
就营业部下一步的调整规划,拟如何解决业务重叠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发文采访国泰海通,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业绩说明会上,在被问及子公司以及海外整合计划和时间表时,朱健表示,公司将在一年内制定并上报子公司整合的具体整合方案、明确时间表。系统谋划、适时推动解决吸收合并导致的子公司同业竞争、一参一控等问题,稳妥有序完成整合工作。在方案实施之前,各子公司业务与服务都将会继续正常开展、不受影响。
前路漫漫:仍需锚定新航向
展望未来,国泰海通已在此前发布的公告中提示称,换股吸收合并涉及的资产及业务范围大、牵涉面广,吸收合并双方将在资产、业务、人员、组织架构等方面进行整合,合并后公司可能面临一定的整合风险。
在余丰慧看来,头部券商合并面临的阻力主要包括文化融合、利益分配、监管审核等方面。不同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融合需要时间,而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也是一个挑战。短期内,这些因素都会给合并带来一定的“阵痛”,比如业务波动、人员流动等不稳定因素。
王红英表示,公司的合并很大程度上还是文化的融合,确定以哪家公司的文化为主还是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是极为必要的一步。商业文化及治理结构是合并后公司能否融合、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合并出现融合不恰当事件,必然导致管理团队尤其是业务团队的流失,使得合并后整体企业的发展受到较大负面影响。
在业绩说明会上,朱健表示,公司正全力推进三项顶层设计工作,包括以一流投资银行为远景目标、以客户中心为经营理念的新战略;更积极向上、有激情、善于创造、敢于担当的新文化;系统构建专业强、分工清、效率高、效能优的新架构。以新战略、新文化、新架构以及高效的经营管理开启新起点。
展望未来,有网友感慨道,热热闹闹的合并看似已结束,但对于员工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全面整合是各个细分业务条线的对接,一场场好戏即将上演。以前在案例中看到并购重组的种种整合困难,短短几行字,却是上万名员工真实面对的日常。
随着4月11日国泰海通的新招牌正式亮相上交所,自2024年9月以来,为期六个多月的“联姻”流程画上句号,但从物理合并到全方位融合,如何真正打造出国际一流投行的实力,国泰海通仍需锚定新航向。
北京商报记者 郝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