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璐怡 王啸 共享联盟·三门 熊明媚

清明期间,德清推出“丝带寄哀思”“追思墙”等文明祭扫活动。通讯员 姚杰杨 摄。
“爷爷,春天来了,我们很想你……”德清县乾元镇东山陵园内,市民吴思凡将写满思念的卡片和黄丝带一起轻轻系挂在爷爷墓前的树枝上。今年,陵园推出思念卡、黄丝带代替纸钱香烛活动,前来祭扫的市民以行动支持,随风飘动的黄丝带成为一抹新风景。
时序周转,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是踏青赏景、拥抱自然的美好时节,更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时刻。浙江省各地群众积极响应省文明办、省民政厅联合发出的文明祭扫倡议,以更纯净的方式表达思念,以更文明的行为告慰先人。
文明低碳祭扫已成为主流。73岁的杭州市民卢绍宽早晨乘坐公共交通来到钱江陵园,无需多等待,刷完身份证就顺利入园开始了祭扫。3月29日至4月6日,杭州市26家较大型公墓实行先预约后祭扫,市民通过杭州民政微信公众号、浙里办“杭州数智殡”应用等网络通道或电话方式就可进行预约,方便错峰祭扫。“先前不预约的时候,光进园排队就要排一阵子。”卢绍宽说,现在进园方便快速,在已故亲友墓前摆上鲜花和水果,也有更多时间“聊聊”近况、回忆过往。

清明期间,德清推出“丝带寄哀思”“追思墙”等文明祭扫活动,图为乾元镇东山陵园内的思念卡、黄丝带代替纸钱香烛。通讯员 姚杰杨 摄。
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如今怀念故人也有创新表达。在三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的“时光修复计划”活动走进社区,通过AI技术修复老照片,帮助大家追忆故去的亲人。62岁的章小平拿着一张家族四世同堂的老照片前来,泛黄的相片中家人们并肩站在老式照相馆的布景前,衣服的纹路和面部的轮廓都已淡去。在志愿者帮助下,不到一分钟,相纸上不光有了鲜艳的色彩,家人的面庞也清晰起来。“我很满意。有些老一辈的人已经走了,通过这张修复的照片我可以再好好看看他们。”章小平小心翼翼地摩挲着这张全新的照片。
当下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为国捐躯的先烈们。在温州瓯海区,德善满瓯宣讲团成员、红星老兵志愿服务队队长黄松光为当地群众讲述自己和志愿者为六位长眠在浙南地大上的烈士找到了“失联”已久的亲人,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团聚。故事感人至深,也激发了更多人继承先烈遗志、赓续红色血脉,为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热情。
缅怀先烈也不止在清明节。“信仰的力量”英烈书信展日前在杭州开展,共展出包括裘古怀、罗学瓒等20名烈士的家书。展览现场,每封书信旁都配有对应诵读二维码,市民在阅读书信时,扫码还能聆听,进一步感受烈士们写信时的心境和情感。据悉,展览将持续到今年年底。

“信仰的力量”英烈书信展现场。通讯员 赵丹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