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一次耐心讲解、一个鼓励眼神、一个温暖动作,都可能带给学生很大的影响,或在学业上少走弯路,或懂得做人的道理。当时的情景,多年后仍记忆犹新。连日来,玉园南社区、和泽苑社区相继举办了教师节主题活动,多位居民讲述“我和我的老师”的故事,以此感谢人生路上遇到的良师益友。
抚平心灵创伤
“当年多亏了郑老师的耐心疏导,帮我调整好了情绪。”家住露泽园小区的李娜回忆起初中的日子,心头一阵暖意。
李娜在山西现代双语学校读初中,初二那年,父母离婚,她觉得“天塌了”。随后的一段时间,她干啥也没兴趣,心情非常低落,成绩很快滑落。
她当时住校,周末回家时,母亲察觉到孩子的状态,就写了一封信,说了家中变故,到学校交给了班主任郑彩萍老师。
郑老师读完信,明白了咋回事,很心疼这名学生,开始重点关注李娜的日常表现。一次课间,郑老师看到李娜又独自坐在座位上发呆,知道不能再等了。她走过去,陪着李娜去操场散步。
她们并排走着,郑老师先聊起了李娜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她喜欢的书籍、电视剧。过了好半天,郑老师才温柔地说:“家里的情况,老师听说了。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想哭就哭出来,老师在这儿陪着你。”听到这话,李娜积压已久的情绪瞬间释放。郑老师轻轻拍着她的背,什么也没说,就静静地陪着。
此后,郑老师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和李娜单独交流,有时是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告诉李娜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重要的是如何重新振作;有时是一起探讨学习上的问题,帮助李娜重新找回学习的信心。逐渐,李娜的状态好转,成绩提升明显。
十多年过去了,李娜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毕业,这段因师恩而改变的经历,成了人生中珍贵的回忆。
劝说重返课堂
58岁的赵建国,住在玉园路23号院。每当教师节,他总会想起46年前李秀莲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和鼓励。
那一年他12岁,在万柏林区西铭小学读六年级。家里条件不好,父母在西铭矿周边的小工地打零工,收入微薄。开学前,家长都要为他和弟弟的学费、书本费犯愁。赵建国决定不读书了,要去工地当小工,分担家里开销。
这件事,很快被班主任李秀莲知晓。李老师没有指责,反而连续一周每天放学后绕路去家访。李老师坐在小板凳上,拉着他的手劝:“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才能真正帮到家里,千万别错过这个机会。”
见他仍有顾虑,李老师悄悄垫付了学费和书本费,还送来自家孩子的笔记本、铅笔。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开导,赵建国重返课堂,安心读书。长大后,他常和家人说,非常庆幸遇到了这位良师,让自己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我一直记得李老师来家访时的样子,语气温和,眼神满是牵挂。”9月6日,在玉园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赵建国讲述这段往事时,感慨道:“若不是李老师当初反复劝说,我真的辍学了,哪有现在的好生活。”
点拨告别迷茫
晚上,30岁的李海燕坐在书桌旁,陪着3岁的女儿学拼音。有的发音,女儿总读不准,变得急躁起来。她微笑鼓励:“别急,慢慢来。”上大学时,她有过一段迷茫期,老师也用这句话耐心开导。
2017年的夏天,李海燕是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的大三学生,当时班里编排了一部舞剧,她表演一个重要角色。可是,有一个转身跳舞的动作,难度很大,她练了近一个月,仍然总出错。眼看全校演出的日子快到了,急得她躲在排练厅哭,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学舞蹈的“料”。
教编导课的赵洁老师得知后,找李海燕谈心,告诉她“干啥事,先把心态放平稳,不能急于求成,慢慢来就好。”学生听出了老师的话外之音,说了自己遇到的问题。赵老师帮她拆解动作,一步步指导,再一遍遍反复,直到一气呵成。
现在,李海燕参加工作多年,每当遇到了工作难题,就会想起赵老师说过的“别急,慢慢来。”她继续尝试,最终都能完成。
虽毕业多年,依然记得遇到过的老师,以及受用一生的谆谆教诲……这是独属于师者的荣光。又是一年教师节,别忘记向自己“独一无二”的老师道一声:“您辛苦了,节日快乐!”
记者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