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兴义市清水河镇,一座智慧场站正悄然改写贵州新能源版图。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师生团队深度参与的贵州首座无人化电动重卡充换电智慧场站,不仅架起了“光-充-放”的能源动脉,更搭建起产教融合的实践桥梁。
研发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当高校实验室与建设工地“无缝衔接”,短短数月便凝聚起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师生们带着科研课题参与企业研发,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本领。这种“真题真做”的培养模式,既解了企业的技术之渴,又育出能征善战的创新尖兵。
聚焦行业痛点,方能育出真本领。破解当前电动重卡充换电站“小、散、多、远”、运维成本高、安全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更构建起可复制的技术模板……这些“跑在生产线上的科研成果”,正是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结果。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双向奔赴的合作,摁下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加速键。
贵州的青山绿水间,产教融合正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脚本。当高校拆除“围墙”、企业敞开大门,当教育链精准对接产业链,科技创新便有了不竭动力。这一模式不仅为绿色交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更探索出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新路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王雨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