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是晋水的发源地,难老泉潺潺流水环绕,带来湿润凉意,园内120余种树木绿意盎然,遮阳降温,古建群错落有致,其厚实墙体与高大屋檐阻挡烈日,营造出大片阴凉。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而建。
历史沿革:创建于西周时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的扩建和修葺,遂成当今规模。

建筑布局:沿中轴线有山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等建筑,献殿两侧为钟鼓楼。其北为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
- 主要建筑
- 圣母殿: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唯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殿前檐柱上八条盘龙木雕,是宋时期古建筑中仅存实例。

- 献殿:重建于金大定八年,是祭祀圣母的享堂,供献礼品的场所,斗简洁,五铺作双下昂。
- 鱼沼飞梁:建于北宋,其结构为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

- 水镜台:始建于明代,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为重檐歇山顶。

- 金人台:古称莲花台,因台上四隅各铸铁人一尊,亦称铁太尉,据《太原县志》载,祠为晋水源头,故镇以金神,为防水患。

- 文化瑰宝
- 晋祠三绝:一是周柏,晋祠中最古老的树木,已有3000多年历史,树身倾斜形似卧龙;二是宋代彩塑,位于圣母殿内,43尊塑像大小如同真人,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栩栩如生;三是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水温常年保持在17℃-18℃,泉水清澈,长流不息。
- 碑刻艺术:晋祠现存碑碣中,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和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华严经石刻》最为珍贵。
- 价值地位: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也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品味太原,一口晋味,半部山西史!
漫步在太原的大街小巷,古老而庄严的建筑承载着千年的文化沉淀,而风味独特的晋菜,则是深藏在每个太原人记忆深处的味道。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不仅诉说着“锦绣太原城”的辉煌,更是一座汇八方味道的美食王国。
01
羊杂割
每天清晨,大锅里整根大葱浮浮沉沉,师傅持碗开烫,舀汤、出汤,马勺叮当作响。羊杂处理得干净无异味,汤底醇厚鲜美,羊杂纷呈,一眼就令人馋涎欲滴。搭配上油酥饼,切成四小块,喝一口汤,吃一块饼,味蕾瞬间被唤醒。

02
硬核早点——头脑
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清和元头脑。这道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滋补美食,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为孝敬母亲所创制的“八珍汤”。用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长山药、黄芪、良姜八种食材熬煮而成,吃时佐以小碟腌韭菜作为药引。
清晨喝上一碗头脑,既充饥活血,又取得了滋补之效。初尝者未必习惯,久之则念念不忘。

03
市井烟火气——太原美食地图
1. 杨记灌肠
坚守食品街30多年的杨记灌肠,是太原小吃的金字招牌。每日清晨4点,师傅们就开始手工和面,用荞麦面制成灌肠,坚持零添加白面,口感略苦却十分地道。一碗荞面灌肠、一勺酱卤汁、一撇油辣子,酱卤汁负责画龙点睛,锁住太原人的“乡愁”。

2. 老鼠窟元宵
在钟楼街中段,“味压群芳、誉冠并州的老鼠窟元宵已有百年历史。选料讲究,只选用晋祠花塔村产的江米,馅料中的玫瑰花、桂花都要采集半开的花朵。滚元宵时力道、方向都有讲究,这样做出的元宵皮薄馅满,皮儿绵中有粘,馅儿甜中有香。每到元宵节前,店前排起的长龙,是太原人对传统的坚守。

3. 刀削面
提及太原美食,首推那粗犷豪放、风味独特的刀削面。每一根面条都是师傅现场手工削制,宽薄适中,入口有嚼劲。搭配浓郁的牛肉汤底,撒上葱花、香菜等配料,一碗热气腾腾的刀削面便呈现在眼前。在太原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刀削面摊,是太原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美食。

4. 义井沾串
万物皆可蘸的义井沾串是小吃街最红的招牌。沾串类似“串串香”,但它是提前加工做熟,顾客来了拿起就吃。各种串串在秘制蘸料中一蘸,几十上百串不在话下,站着吃的姿势也成为太原街头一景。

太原美食的魅力,不仅在于味道,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傅山为母创制“头脑”的孝道故事,到老鼠窟元宵百年不变的匠心坚守;从刀削面师傅手上飞舞的面片,到沾串摊前排队的市井烟火气,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是太原人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
来源:山西气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