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向“新”提“质” 提升发展动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03:40:00    

安徽合肥,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体验馆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新华社发

记者在北京石景山区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体验科幻探索主题场景产品。新华社发

广东深圳,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在进行舞蹈表演。新华社发

工作人员在理想汽车北京智能制造基地总装车间内工作。新华社发

【活力中国调研行】

从1微米膜厚的陶瓷介质层,看传统产业的跃迁升级——在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的广东潮州,一颗颗以陶瓷材料制成的电子元器件正批量应用于消费电子、通信、汽车等领域。

从约1毫米的卫星太阳翼厚度,看新兴产业的澎湃之势——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灵犀03卫星太阳板薄如蝉翼,折叠后仅5厘米厚,抵达距离地面50万米的轨道时,则能延展成长9米、宽2.5米的金色“翅膀”。

从1亿摄氏度的“人造太阳”,看未来产业的无限潜力——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已进入总装阶段,若如期验证科学可行性,人类能源结构将迎来颠覆性变革,绝大部分能源都可能由可控核聚变提供。

在近期举行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记者走进北京、广东、安徽,实地探访三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当家产业”做成“担当产业”

你敢相信吗?曾经享有“功勋炉”美誉的北京首钢一高炉,如今宛如一座“星际基地”!

走近巨大炉体,高耸的冷却塔骨架犹在,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结构和外部工业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这里已经成为全球首个由工业遗存改造的全沉浸式太空探索主题科幻综合体——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

“以前这里炼钢热火朝天,现在可以‘炼’想象力、‘炼’未来。”当红齐天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齐笑告诉记者,“我们和首钢集团合作,把老旧厂房变废为宝,给老首钢‘心脏’装上‘最强大脑’。”

首钢一高炉的华丽转身,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广泛布局AI、边缘计算、AR、VR、MR、5G-A、全息影像等前沿科技,聚焦发展文化科技新质生产力,构建体验消费新场景。近一年来,乐园累计接待公众近百万人次,成为京西文旅新地标。”齐笑介绍。

走进广东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厅,托盘里,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泛着光泽,这是当地传统产业持续转型突围的技术“结晶”。陶瓷插芯、半导体陶瓷封装基座、片式电阻器陶瓷基板、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用陶瓷件……展厅内特色产品琳琅满目,给古老陶瓷插上了“创新之翼”。

“高端产品技术难度大、壁垒高,关键技术长期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邱基华说,公司2020年组建项目团队,持续攻关,终于在3年后突破高端MLCC生产关键技术,实现了陶瓷介质层从5微米膜厚到1微米膜厚的飞跃,并推出高容高压、高强度、高频系列产品,可满足多种消费场景需求。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食品加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安徽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几株大豆苗,特殊的根系吸引大家纷纷拍照。

“这几株大豆苗运用了中国农大与企业联合研制的复合根瘤菌剂,大豆结瘤率较好,并且瘤集中在主根上,生物固氮效率较高,有助于提高大豆产量。”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楼慧强教授告诉记者,他们所从事的生物固氮技术研究,可以通过复合根瘤菌与大豆形成根瘤,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氨作为氮源,这样不仅可以节约5%到20%的氮肥化肥,减少面源污染,而且能够提高大豆的单产和品质。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业态新模式点亮新生活

深圳龙岗区,一处户外测试场地上,一台配备60升容量水箱的农业无人机缓缓升空,达到预定高度后,一边盘旋,一边对草坪进行喷洒作业。

这款Q100农业无人机,出自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适用于喷洒、播撒、运输、航测等多种农业植保作业任务。公司深圳基地总经理李晓亮介绍,该产品已在国内多地投用,并出口东南亚市场。

广东聚集了低空经济相关企业1.5万余家,产业链覆盖材料研发、零部件制造、整机生产、运营服务、产业金融等全环节,产业生态日趋完善。2024年底,全省开通5G-A基站超1.1万个,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已率先建成了一批低空起降场(点);全省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超700条,无人机物流配送年飞行近80万架次,正加速构建全省30分钟航空医疗救援网络。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低空经济已在城市治理、空中交通、应急救援、低空文旅等多个场景形成百舸争流的格局。广东因地制宜开发低空观光、娱乐飞行体验等多元化低空旅游产品,打造了韶关“一日游千峰”、清远热气球营地等一批低空文旅品牌。

漫步北京亦庄街头,你可能会遇见一辆辆外形小巧、造型呆萌的物流无人车。它们能自主避障、识别红绿灯,精准抵达每一个投递点。

“别看物流无人车个头小,肚子特能装,脑袋瓜更灵光!”新石器无人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设计师杨哲笑着说,“它们的智慧程度很高,拥有L4级自动驾驶‘驾照’,具备在城市公开道路场景下50公里/小时的自动驾驶能力。”

走出新石器无人车亦庄共配中心,“嘀”的一声,一辆无人小巴停在记者面前。车门轻启,载着大家从容地汇入车流中。

原来,这是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小巴。没有司机座,取而代之的是两排舒适的沙发座椅;没有方向盘,显示屏上是各种行驶数据。

突然,旁车欲变道,小巴立刻减速礼让,一副“您先请”的架势。车上乘客笑了:“好家伙,安全意识刻进代码里了,比我考驾照时还谨慎呢!”

在北京亦庄,自动驾驶车辆正逐步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目前,这里已集聚120余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它们扎根、生长,共同构建起一片生机勃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

走进位于安徽芜湖的酷哇科技有限公司,多款覆盖城市道路全场景的环卫机器人吸引了记者目光。“城市环卫领域安全事故频发,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且人手严重不足。基于这样的市场需求,我们打造了包括‘独角兽’系列智能清扫机器人等在内的城市全场景智能机器人矩阵,深入城市‘毛细血管’,为环卫行业减负。”酷哇科技副总经理鲁文君介绍。

作为国内首批自动驾驶城市服务运营商,近年来,酷哇科技精耕市政环卫、城配物流、自动驾驶出租车和自动驾驶巴士四大领域并实现商业化。当前,酷哇科技已在全国超50个城市开展常态化自动驾驶营运服务项目,自动驾驶车队规模过万台。

未来产业蓄力起势:技术创新按下发展“加速键”

在月球上盖房子,需不需要从地球上运建材?

“这是一台可以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高温熔融制成月壤砖的装置,制成的月壤砖强度高、隔热性好,可以满足月球科研站的交通道路、设备平台和建筑物建造需求,实现‘用月球的土,建月球的房’。”在位于安徽合肥的深空探测实验室资源利用实验区,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杨洪伦向记者展示“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

要在月球上生存,水资源不可或缺。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祖琳告诉记者,月球的极区蕴藏着大量的水冰资源,这些水冰不仅是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的生命支持来源,比如饮用水、氧气,还可通过电解制取氢氧燃料,支撑深空探测任务的能源需求,从而降低从地球运输物资的成本和风险。

“我们采用了一条独特的技术路线,由多根细长螺旋钻针原位钻进含冰模拟月壤并加热产生气态水,水汽通过导流通道定向进入低温冷凝器,冷凝成固态冰实现收集,克服了月壤开挖难、真空逃逸水汽收集难、水冰提取效率低等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祖琳介绍。

深空探测实验室理事会办公室主任李航透露,当前,深空探测实验室正积极谋划培育深空能源、太空旅游等十大深空战略性新质产业方向,已经带动吸引一批商业航天公司和项目落户安徽。

置身深圳,仿佛行走在“机器人大世界”,一幅连接现实和未来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

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厅,一个身高1.38米、体重40多公斤的机器人被工作人员“唤醒”。亮相、跨步、挥手、转身……一整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都凝聚着具身智能、运控算法、动力关节等一系列技术突破。

“我们致力于通用智能机器人及行业场景方案,目前已实现从核心算法研发到关节驱动的全面自主设计,正加快攻关机器人自主跌倒爬起、灵活避障等能力,为日后在更多场景的应用创造条件。”众擎机器人科技联合创始人姚淇元介绍。

从给胃肠道送药的软体微机器人,到能上高空下深水的桥梁检修机器人,再到电力巡检机器人……在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多款自主研发的多场景机器人“助手”让人眼前一亮。

在深圳“机器人谷”,一大批机器人企业汇聚于此,创新要素在“山谷间”加速流动,碰撞出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火花。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000余家,仅2024年就新增14000余家。

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颠覆性前沿技术之一,也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这里保存着我们十多年来积累的十几万种微生物菌种。”在北京市昌平区,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波指着保菌间的冰箱告诉记者,如果将这些菌种比作芯片,那基因编辑等技术则相当于光刻机,“在这里,我们通过细胞工厂设计,实现以生物造万物”。

由微生物组成的“超级工厂”,正在颠覆传统的生产方式。“叶黄素是眼睛的‘朋友’,以往都是从万寿菊中提炼而来。”刘波举例,通过让微生物直接吞食淀粉,即可不断代谢产出叶黄素,用1立方米发酵罐就可以实现过去种植250亩高标准农田万寿菊的产量,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节约了耕地资源。

“生物合成叶黄素只是牛刀小试,我们正在合成阿洛酮糖方面大展身手。”刘波介绍,阿洛酮糖是一种口感接近蔗糖、代谢负担小的天然健康代糖,通过全球首创的“一步发酵法生物合成工艺”,可从葡萄糖或蔗糖出发,以发酵方式直接生产阿洛酮糖。相比传统双酶异构法,简化了流程,提高了产品口感和稳定性,生产成本直降50%。

一个月前,微元合成阿洛酮糖正式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食品原料公告行政许可。“这是国内首个采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新食品原料获批的案例。”刘波说。

“以生物造万物”,技术变革带来的惊喜,还会有更多。

(本报记者 张胜 肖人夫 杨永磊)

向“新”提“质” 提升发展动能 2025-09-08 03:40:00
它充满诱惑,又危机四伏 2025-09-04 09:23:00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宝龙街道开展全要素应急演练 2025-08-31 15:43:00
本周末,杭州上榜第三方平台民宿预订量最多的前十城市榜单 2025-08-31 12:22:00
深圳退休夫妇欠债1.2亿元的背后:个人破产制度有何积极意义? 2025-08-29 1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