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河口市城市航拍。

老河口市民问政专场聚焦文明城市创建。

2025年老河口“盛世梨花情”乡村文化旅游月开幕。

老河口开展文明交通安全劝导进校园。

老河口梨花大道绿树成荫。

老河口袁冲小学在袁书堂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有一个梦想,令人心驰神往;有一块奖牌,令人心潮澎湃。
2025年5月23日,注定是老河口市历史上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老河口市以优异成绩成功荣获“全国文明城市”!
精彩的答卷,是众志成城高效务实的回馈。
华美的乐章,是孜孜不倦不懈付出的奏响。
这是老河口市干部群众以坚韧不拔、砥砺奋进的干劲,以长跑的坚韧、短跑的姿态、冲刺的速度收获的精彩硕果和崇高荣誉。
夙兴夜寐,有志竟成;文明花开,梦想成真。
这是一次迎难而上的跋涉,一次革故鼎新的启航,一次奋力拼搏的华丽转身
创文惠民 全民行动
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国城市综合类评比的最高荣誉,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城市品牌。
“创文不为镀金,要为民生镶钻!”“创建不是为了一块牌子,而是要让群众得实惠。”创建伊始,老河口市委市政府便给出清晰且响亮的回答。
扭住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主线,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一件一件落实、一项一项推动,让群众从创建中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七年来,改造提升523个老旧小区、313个背街小巷,打造智慧小区15个,新建改造城市公厕186座,新建8处便民停车场,新增停车位3356个,施划临时停车位5500个,路灯安装率达到100%;31个渍涝点变身“海绵街区”,沿江大道汉江大桥下、花园路汉滨新村等地段“看海”记忆尘封历史;打通15条城区断头路,升级改造航空路、交通路等17条老旧道路;每年坚持对两个集镇进行改造提升……
全程动员、全域参与、全民动手、全力以赴、全力推进。
从自觉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垂髫稚子,到自发组织成立巡逻队的耄耋老人;从烈日下汗流浃背的交警,到寒风中坚守岗位的志愿者;从顶着满天星斗出工的环卫工人,到霓虹灯下文明执法的城管队员;从心系千家事的“小巷总理”,到自觉清理楼道垃圾的小区大妈……人人都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出力,个个都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砖添瓦。
市负责人高处谋势,实处落子,顶层设计,一线用力,骨头专挑硬的啃,疙瘩专挑难的解,每月两次深入街巷现场办公,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以行动诠释为民初心;将文明建设纳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融入“十四五”发展蓝图,凝聚起老河口奋进的磅礴之力。
市直单位扎实落实,身先士卒,形成了自上而下、环环紧扣、紧密相联的“一把手”责任链条;对于城市更新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财政予以足额保障,每年设立创文专项奖补资金,激发创建动能。
街道、乡镇干部职工全身心投入,动态实施“三单督办”(任务、问题、整改清单),坚持开展电视问政,以“红脸出汗”倒逼责任落实;年度综评与文明单位考核、档案达标、干部绩效硬挂钩,激发起“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创建激情。
群众参与文明创建民主管理与监督160余次,协商解决各类问题380个;开展文明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560场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560场次,群众参与达23万人次,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
创文惠民,确确实实为老百姓解决了最为关心的难点、痛点、堵点。老河口市民们常有这样的感触:“城市变美了,生活舒适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全员动员,激情燃烧一片天;
全员参与,文明洒满一座城。
以实为要 以干为先
凡事兴于实、败于虚。
出实招、做实事、求实效,一以贯之创文全程,构筑了崇实求实的老河口市创文风骨。
近年来,老河口市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龙头”工程、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牛鼻子”工程,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内容,做好“最足准备”,拿出“最佳状态”,树立“最高标准”,坚持“最严要求”。
对标制定11项一级指标锚定方向,51项二级指标细化路径,65条评价标准量化成效,每年制定“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形成环环相扣的创建闭环。
纵向建立“1+4+10”指挥架构(1个指挥部、4个专项组、10个网格单位),横向推行“双联双长”包保机制,市负责人担任社区“大区长”、部门负责人化身小区“管家”,形成全域覆盖的责任链条。
一锤接着一锤砸,一级抓着一级干。近年来,老河口市以市容环境整治、交通秩序规范、空中线缆乱象治理、市政设施维护为重点领域,纵深推进“十五大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靶向施治路不平、灯不明、环境差、行路难、垃圾多等人民群众身边的问题,全力补齐创建短板,不断提升创建水平,创建成效在一线得以体现。
一项项民生工程相继出炉,一件件实事好事落到实处。
建成集“文博图、科技馆、档案馆、市民安全体验教育中心、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服务综合场馆,让科技与文化共舞,历史与未来交响。
绿心公园、梨花湖生态湿地公园、江滩公园、天河公园等13座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铺陈“翡翠项链”,新建升级38处“口袋公园”点缀街角,新增268.17公顷“绿肺”释放清新。新建、改造4座农贸市场,正兴街市场“菜篮子”盛满人间烟火,中山大市场“老字号”邂逅现代美学,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质量更高。
“一网通办”“一事联办”推进基层政务服务场所建设方便“就近办”、打造24小时自助政务网助力“随时办”、加强市民服务中心各窗口规范管理保障“暖心办”,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家门口“一站式”办理。
“接诉即办”机制架起连心桥,12345热线秒变“民生110”,农村燃气主管道覆盖率90%、适龄劳动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率80%、“普十二”教育覆盖率达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85%、快递通村率100%、行政村5G信号覆盖率100%……
价值引领 典型带动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价值引领、典型带动像一道道绚丽彩虹,为老河口市增添了一抹美丽的精神文化亮色。
以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全力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构筑起老河口市思想文化高地和道德风尚高地,凝聚起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近年来,老河口市构建全域文明创建矩阵,培育各级文明村、镇18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8家、襄阳市级29家;各级文明单位17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家、襄阳市级49家;各级文明校园44家,其中国家级先进单位1家、省级1家,襄阳市级16家。坚持洁城行动、爱国卫生行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等长效机制,将环境整治纳入创建考核,激发干部群众主人翁意识,让文明从“风景”变“风尚”。
榜样力量、好人精神已成为老河口市的“魂”和城市的“根”。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这些精神引领、典型带动的探索,具体灵活、情理交融,培育了共同的情感与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涵养了向上向善的时代新风。
420支志愿服务队筑起文明长城,7万余名“红马甲”不分老幼、不分干群——斑马线前,他们手拿指挥旗,引导市民文明出行;公园草坪边,他们自带清洁工具,清理垃圾杂物;社区公共区域,他们清扫辖区卫生,劝导不文明行为。一个微笑、一份礼让、一只援手,都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缤纷绽放。
建立每周五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各单位将文明创建包保小区、楼栋、路段作为本单位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基地,常态化组织本单位志愿者,动员群众志愿者,广泛开展城市秩序管理、环境卫生治理等文明创建工作。
开展“最美老河口人”评选,黄东升、陈小峰、熊化国等“中国好人”树起精神标杆,7位湖北好人、33位襄阳好人奏响“德者有得”的时代强音,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推动移风易俗制度化、常态化,各行政村成立红白理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通过“积分超市”“时间存折”等激励制度,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力军”,让城市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
如今,“最美”已经成为老河口市一道亮丽风景,一个个平凡的名字,竞相传送;一缕缕文明新风,激荡心灵。
七年磨剑 终成锋锐
凤凰鸣于高冈,梧桐生于朝阳。
2018年以来,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引领下,老河口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城市、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单位、全国青少年足球试点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大数据赛道”一等奖、全国第八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金牌健走示范城市”等系列荣誉。
从攻坚夺牌的创建征程,到内外兼修的气质养成;从补齐短板的应急之举,到制度创新的长治之策;从政府主导的“独角戏”,到全民参与的“大合唱”——老河口市正以文明为笔,以民心为墨,在汉江之滨书写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时代华章。
当下,正是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一年,老河口市持续强化“制造业第一、工业优先、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为全面“冲刺县域经济中部地区五十强、全国百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夯实基础。
一项项喜人业绩,昭示着老河口市文明创建成绩斐然;一桩桩喜事好事,正在托起汉江明珠的新梦想。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文明创建是一项赓续前行的“耐力比拼”,更是一场绵延发展的“幸福接力”。
“这块金字招牌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老河口市委书记冯玉强表示,该市正制定文明城市建设三年提升计划,将聚焦智慧化管理、文明细胞培育等重点,让文明成为城市最亮底色。
入夜的滨河步道上,霓虹勾勒出“文明让生活更美好”的标语,映照着人们幸福的笑脸。当文明成为城市基因,这座千年古城绽放出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沐浴着全国文明城市的荣光,老河口市追梦的航船,必将穿越历史的波涛,到达光辉的彼岸。
统筹:王良栋 王振
图文:孟伟 李雯艳 樊雄伟